8月21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十场),介绍“贺州市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资料图片)
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是自治区党委赋予贺州的使命定位,也是贺州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1年贺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了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路径。202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决定》,搭建了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今年,在评估上一轮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贺州市组织编制《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启动了“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攻坚年”行动,组织实施交通联通、产业振兴、营商环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文旅融合“六大攻坚行动”,80项年度攻坚事项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去年以来,贺州市被国家列为中国(贺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国温泉之城”等荣誉称号;黄姚古镇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2022年度自治区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考核中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
资料图:游人在昭平县黄姚古镇游览。廖祖平 摄
今年上半年,贺州市GDP增速2.7%,经济运行总体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目前,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理念东融形成共识
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商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对接,市委、市政府每年与毗邻的广东肇庆市开展互访,带动各级各部门加强对接交流。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派遣干部到粤港澳大湾区党政机关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入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理念。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对标对表提升年”行动,在全市范围营造解放思想、加快东融的浓厚氛围,目前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
交通联通稳步推进
全面推进“铁、公、机、水”建设,着力构建水陆空并进、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畅通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贺州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正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圈”。目前,贵广高铁每日经停贺州的动车131趟次,贺州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日均开行动车93趟次;益湛铁路扩能改造、渝粤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广贺高速、永贺高速、贺巴高速贯穿全境,连贺高速加快建设,苍昭高速全面开工;贺州机场项目通过国家民航局选址评审;桂江扩能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
资料图:贺巴高速澄江互通。北投集团供图
产业振兴成效初显
立足贺州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产业集群,认真开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服务,推动高端碳酸钙、黄金珠宝、特色农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围绕打造“中国母粒之都”“世界重钙之都”,成功举办四届中国贺州国际石材·碳酸钙展览会,从高等院校、商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聘任招商大使、产业发展顾问团顾问,总投资30亿元的广西长鸿生物降解母粒产业园一期即将投产,总投资60亿元的广西(贺州)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实现复工。围绕打造中国黄金珠宝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黄金珠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加快发展生猪、香芋、水果、茶叶等产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达20个、排名全区第一。
资料图: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图源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在政务服务环境、投资服务环境、生活服务环境上下功夫,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政务服务事项“微改革”,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服务模式,营商环境指标持续提升。2022年以来,贺州市探索推行了“妈妈式”服务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全市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实现全覆盖,政务服务电子印章覆盖率达100%;民营企业家“双周早餐会”机制经验得到全国工商联推广。今年上半年全市有效注册商标1.11万件、增长14.94%,增速排名全区第三。
创新驱动不断提速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计划,聚焦碳酸钙等重点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了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碳酸钙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飞地等,天润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得国家科技部认定,实现了贺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目前全市拥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及基地102个、高新技术企业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3家。加快建设广西人才发展先行区、广西东融碳酸钙特色产业集群人才发展先行区,与粤港澳大湾区7所高等院校签订市校合作框架协议,探索了“柔性引才”等一批创新做法。
绿色发展成色更足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金不换生态优势呵护好,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2022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0.7%,完成“十四五”目标的77.5%;今年上半年贺州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16。
文旅融合不断深化
用好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市等金字招牌,提升黄姚古镇旅游景区品质,建设姑婆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温泉康养产业,携手桂林市、广东肇庆市建设“粤桂画廊”,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2022年以来黄姚古镇景区旅游逐步回暖复苏,景区人气高涨;南乡西溪温泉度假邨每逢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一房难求”,成为大湾区游客的好去处。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27.09%、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25%。
了解多一点
问:贺州市提出在交通联通上先行示范,实现“湾道直通”目标。请问贺州在推进与大湾区互联互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答:近年来,贺州把“交通东融”作为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开路先锋,全面推进交通强市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了高铁直达、高速直通、货物直运,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
加快融入大湾区交通圈
目前,贺州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日均开行动车由2015年的35趟次增至93趟次。今年上半年,贵阳至广州铁路提质改造工程贺州段已累计完成投资6.64亿元,计划2023年10月完工,届时贺州至广州动车最短运行时长将由现在的89分钟压缩至56分钟。
全力加快东融大通道建设
近年来,贺州市先后建成信都至梧州高速、马江作业区4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码头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贺州大宗货物经梧州水运到粤港澳大湾区开辟了新通道。在自治区层面统筹推动下,桂江航运提质升级的关键项目—桂江航道扩能工程今年年内开工,京南船闸改扩建工程也纳入航道工程项目统一实施,这将为贺州水运打通“任督二脉”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贺州市正全面推进广东连山至贺州高速、广宁经苍梧至昭平高速等6条东融高速公路,预计2025年将新增通车5条高速公路。2023年上半年,全市综合交通固投完成48.82亿元,同比增长105.2%,全年有望突破1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资料图:正在建设中的连山至贺州高速公路贺江特大桥。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
物流运输发展迅速
今年上半年,全市总货运量累计完成3297.27万吨。其中,往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货运量2702.39万吨,同比增加19.32%;铁路货运发送量246.77万吨,同比增加35.13%。2023年3月新开通钟山—湛江海铁联运班列,已累计发送货物2608标箱。往来大湾区城市的快递业务量持续恢复、稳健增长,上半年完成80余万件,同比增长8%。
站在新的起点,贺州市将围绕全面建成“7高6铁5站4环3网2江1机场”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推进连山至贺州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深挖贵广高铁和益湛铁路运能潜力,加快贺梧城际、益湛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铁路运输质量;抢抓“湘桂运河”规划建设重大机遇,挖掘桂江、贺江通航能力,打通水运通道;力争2025年开工建设贺州机场,全面提升对外联通水平,更好服务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布会答记者问(摘选)
问:产业东融是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关键,请问贺州在推动产业振兴方面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答:贺州市在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积极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生产力靠拢,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做好产业东融文章,加快推进产业振兴。贺州市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贺州拥有着华南地区最大的白色大理石矿藏、饰面花岗岩和大理岩资源储量居广西第一的优势,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先进制造基地和市场,培育发展母粒、涂料产业和可降解新材料,构建全国首个“矿山开采—天然石材及工艺品—碳酸钙粉体—人造岗石—新材料(涂料、塑料母粒、新型建材等)—废浆废渣再利用”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培育发展高端碳酸钙,加快打造“中国母粒之都”“世界重钙之都”。同时,谋划布局五金制品产业,推进华润示范区、东融产业园热电联产配套项目建设,加快冶金钢铁、电力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启动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来,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0%。
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机遇,大力发展黄金珠宝、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上半年,黄金珠宝、生物制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同比增长75.8%、31.6%。实施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工程,培育夜间经济、小店经济、智慧商圈、传统企业和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等五大新业态。今年7月,总投资83亿元的广西贺州智慧服饰产业园正式开园建设。
三是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贺州作为传统农业市、“百年菜乡”的优势,深入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应用、香芋全产业链、万亩设施蔬菜发展3个“三年行动”,建成广西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设施农业发展长廊。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突出、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培育壮大文旅康养产业,初步形成以温泉度假、古镇休闲、森林旅游、田园观光、健康养生等为代表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四是精准发力抓好招商引资。把招商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两年以春节后“开春第一会”形式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大会,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对招商工作进行调度,围绕高端碳酸钙等11条产业链,强化“一把手”招商、驻点招商与委托招商,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示范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2022年以来全市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48个,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项目192个,占比超过55%。今年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和新签项目完成进度均排名广西第一。
五是狠抓产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作为产业振兴的主阵地,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加快园区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着力推动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建设成为广西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贺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旺高工业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目前,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已纳入广西“500亿元园区”培育行列,钟山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广西特色园区。
问:贺州旅游资源丰富,有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的美誉。请问贺州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有什么成效?
答:贺州山清水秀生态美、城古茶香人长寿,有着毗邻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正大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影响力逐步提升。主要举措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打造品牌增强全域旅游知名度。2022年,贺州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成功创建广西第一个“中国温泉之城”;加强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建合作,黄姚古镇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与桂林市、肇庆市签订《缔结“粤桂画廊”文化旅游推广联盟框架协议书》,加快共建“粤桂画廊”。2022年贺州市新增自治区级以上文旅品牌6类13项,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1家(5A级1家、4A级15家)。当前,贺州市正在全力创建姑婆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新建设全国首个温泉学院。
二是推动产业要素集聚增强竞争力。2021年以来,贺州市共引进重大文旅项目46个,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建成黄姚龙门街、壮美南乡·康养园民族风情街等一批景区文旅综合体,培育形成森林旅游、温泉康养等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形成“一城三廊五区”发展新格局。创新“天养、康养、食养、医养、颐养”融合发展模式,成功跻身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城市。贺州姑婆山旅游度假区入选首批10个“长三角(广西)旅居康养基地”。
三是深耕大湾区旅游市场提升影响力。今年以来,贺州市连续举办“诗在壮乡 何必远方—广西人游贺州”暨温泉之旅嘉年华主题活动、“壮族三月三·相约游贺州”文化旅游主题活动暨农特优产品产销会、贺州市文化旅游主题周暨雪花啤酒美食电音派对等旅游节庆活动;同时,发挥在香港、澳门、广州等7个大湾区文旅推广中心作用,深度宣传推介贺州文旅资源、线路产品,节会“溢出效应”持续凸显,贺州市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回温。2023年上半年成功带动50多个港澳入境旅游团6000多人到贺州旅游,港澳入境游排名全区前列。2023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2321.34万人次,同比增长27.09%,实现旅游收入219.97亿元,同比增长12.25%,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占区外游客超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