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非遗节目脱离市场已久,涉足旅游市场之初难免需要“有形之手”大力扶持。
6月7日上午,寻找最佳郎头傧——舟山“贺郎调”大赛在市文化馆举行,10名民间艺人同台竞技,为观众献上了高水平的演出(《舟山晚报》6月8日报道)。源于清朝年间的“贺郎调”猛然间“重现江湖”令人欣喜,但这场大赛之后,这些年岁已高的民间艺人是重归寂静还是“重操旧业”,这无疑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相比于可以静态保护的文物古迹,如何动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活在当下”的难题,更有“代代相传”的困扰。比如这些唱“贺郎调”的民间艺人日渐年老,假如衣钵无人承继,再好的东西也只能眼看着自生自灭。我市虽对发掘到的近40名民间艺人进行了采访,并录制了他们演唱的“贺郎调”,但这恐怕还远远不够。只有让他们继续拥有舞台并开展“名师带徒”,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任何非遗都具有用进废退的特征,“贺郎调”也是如此。这次大赛的“金牌郎头傧”是来自定海区双桥街道桥头施村的夏勤伟,曾经主持过上百场婚礼,但如今同样面临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因为,越来越洋气的婚礼似乎已没有“郎头傧”的一席之地。不过,只要有合适的舞台,经典的“贺郎调”依然可以成为观众喜爱的非遗节目。这就不由让人想到定海区刚刚推出的“百里文廊”,夏勤伟所在的双桥街道不就在“文廊”上吗?
毫无疑问,“百里文廊”期待着滚滚客流去“暖岙”。而能否如愿形成游人的“打卡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沿途8个镇、街道能否端出货真价实的“文化大餐”,这其中包括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精彩的非遗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贺郎调”在内的诸多非遗不仅大有展示空间,还有望在流量加持下重获生财之道。这样一来,说不定就有年轻人愿意加入老行当。
当然,非遗节目脱离市场已久,涉足旅游市场之初难免需要“有形之手”大力扶持。比如定海区在推动“百里文廊”建设中有必要加大对各镇、街道非遗保护工作的考核力度,还可以将非遗结合到景区等级评定中去,规定一定等级的景区必须有非遗表演项目。这样一来,民间艺人也就有望和“百里文廊”一起“吃香”起来。而非遗一旦稳定化、职业化,后继无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