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内容页

来看看70多年前江都小学生的作业,真是太难了……

2023-08-31 10:23:14 来源:腾讯网

在扬州艺术馆举办的


【资料图】

“继往开来——江都文献史料精品展”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

邵伯小学生张贞祥的课本、作业本

引人关注

字里行间留下江都历史文化的印记

折射出教育事业的变迁

艺术馆温馨的灯光下,一本本教育史料静静地躺在展柜中。移步靠近,观展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张贞祥“对话”。

这批新中国成立前的课本涉及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颇为有趣。翻开张贞祥的作文本,一个字紧挨着一个字,密密麻麻地涌入眼帘,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景况。

“我家住在邵伯镇汽车站旁的一所瓦屋里,父亲在家开店……”这段文字透露出张贞祥的家境和生活环境。张贞祥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开个小店,赚点小钱,维持一家人生计,而母亲则忙于家务。张贞祥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

张贞祥在作文中写道:“我每天早晨起来在店里扫地,有时帮助店里下门,吃完早饭就到校里来读书。放学回家有时带着七岁天真活泼的小妹妹到外面玩,有时在家自修。”文中的“下门”,是指卸下店铺的门板,意味着开门做生意。结合老师的评语,不难看出张贞祥的优秀品质:肯学习、守纪律、作风正派、待人诚恳。

从民国到新中国

从解放初到新时代

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一直在变化更新

那个年代是什么样的呢?

从张贞祥的课本中可见一二。张贞祥的小学课本部分破损,但不缺页,而且内容完整、字迹清晰。逐页翻阅,令人惊诧:张贞祥的笔记本上竟然写有化学方程式、物理折射等知识点,其中部分知识点是如今初中甚至高中才涉及到的内容。要知道,当时的张贞祥只是一个小学生啊!可见当时的小学教育也并非“1+1=2”那么简单。

根据张贞祥在作文中的描述,新中国成立前的江都县立邵伯小学有300多名学生和十几位先生,6间教室,6个年级,还有一个礼堂和一个操场。软硬件设施齐全,也证实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学习和劳动是我们主要的工作,前途的光明与黑暗全靠今日能否努力学习!”张贞祥的文字掷地有声,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在读书笔记《论民主集中》中,张贞祥对民主集中的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小小年纪的他已经理解了组织与个人、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等重要关系。

翻阅张贞祥的读书笔记,会发现他阅读了许多关于民族英雄的文章。那些光辉的名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奋斗者,张贞祥是其中之一。

“南面是商业区,北面是小型的钢铁工业和文化区,就在今年秋季还要办中学。”短短一段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锣鼓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接着是张会福来敲门:‘快点起来,人家宝公乡的文娱队已经上街了,配合我们宣传。’太阳才露出头来,我们两人已走到俱乐部门口。”1950年,张贞祥所在的邵伯镇已有文娱队和俱乐部,文娱队还主动配合走上街头的学生,一起宣传除四害、扫盲、植树。群众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总会在时间的褶皱里留下痕迹。这些由文字构筑而成的记忆底片,依然拥有穿越时光、震撼人心的力量!

记者小心翼翼地合上课本

分门别类整理好

纷飞的思绪仍萦绕于那

走过70多年的泛黄的纸片和一个个文字上

……

来源:江都融媒

作者:记者 程文萱 实习记者 谢智欣 通讯员 陈坚

编辑:阿娇

审核:高克勤

(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