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内容页

电影《长安三万里》掀起“李白热”,《扬州晚报》刊文讲述李白与宝应的故事…

2023-08-24 22:28:14 来源:腾讯网

◆来源:扬州晚报  沙永祥


(相关资料图)

■沙永祥

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第二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年他39岁。

准确地说,此次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大部分时间是在扬州下辖的宝应(时称安宜)度过的。

唐时的宝应县还是一片水乡泽国,经济不发达,人口也比较稀少,连个像样的城墙也没有。

彼时的李白,在诗坛上暴得大名,《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将进酒》等诗篇已在天下广为流传。

那么,他一生喜热闹、爱交友,为何会蜗居宝应?

李白当时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期,处境很艰难。

李白自认有济世之才,理想是当官立业,治理天下。然而,在求取仕途的过程中,却四处碰壁。

他第一次到长安谋取功名,求见各位王公贵族,可没有哪家王公贵族的门愿意为他打开。好不容易通过宰相张说次子、驸马爷张垍,联系上了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可在公主终南山的别馆内住了几个月,却连公主的影子也没见过。

原先对李白较为赏识的裴长史、李长史,因为听到的、见到的李白负面消息太多,不愿为李白出力。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喜欢重用和提拔年轻有识之士,李白便多次写信吹捧他:“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可能马屁拍得太过肉麻,韩长史也没有给李白任何机会。

细想下来,李白这话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不用封万户侯”,那么为何又“愿一识韩荆州”呢?

其实,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几位官员。从李白写给几位官员的“检查书”上我们得知,问题的根结还是在酒,李白天天烂醉如泥,常常酒后失德。

还有,李白自命不凡,和官员见面时丢不下大诗人的架子,往往戴着高帽,不行礼也不下拜,让官员难堪,犯了大忌。所以,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官场的大门始终对李白紧闭。

李白仍积极进取,四处游历,希望能找到赏识并推荐自己的人,但几年下来,当官的愿景依旧十分遥远。

到宝应之前,在扬州散尽的千金并没有复来,身无余钱的李白漂流在陈州一带许久。当时的窘境,他写过一首诗《送侯十一》,“时无魏公子,岂贵抱关人”,长叹没有魏公子信陵君这样的君子来器重他;“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就如孔子当年在陈国断粮一样,自己生活困苦,吃了上顿愁下顿。

所以,李白其实是在人生无数个低谷中的一个低谷来到宝应的。

在宝应,有一位仗义之人,那就是宝应的县令徐大人,可惜未能找到他大名。

听到李白到达宝应后,徐县令立马将他请到县衙,腾出最好的房间,每天尽量好酒好肉款待。

这里赏不到扬州三月的烟花烂漫,看不了长江的奔腾壮阔,听不见栖灵塔的钟声悠扬,享不了繁华夜市的悦耳笙歌。然而,徐县令的关怀正是困顿中的李白所需要的,飘零许久的他顿有宾至如归之感,所以此住竟然有半年光景。

伴着暖阳,李白或流连在麦田中,看麦浪起伏,饶有兴趣地看农民在耕作;或漫步于桑田里,哼着吴音小调,欣赏着忙碌的采桑娇娘;或端坐在运河边的杨柳下,品一口米酒,听黄莺在枝头鸣呦。少了管弦丝竹,夜深人静时徐县令引来的清水浇灌园田的声音他也听得有滋有味。

李白以诗回馈宝应的收留之恩,流传于世的有《赠徐县令》和《白田马上闻莺》。在诗中,李白表达了对徐县令深深的感激之情,“怀恩未忍辞”。

困境中,李白没忘了仕途:“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他希望徐县令能关心,积极向朝廷推荐他。

应该说,徐县令是非常关心李白的,可毕竟只是一方小官,能力有限。

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当年五月,李白从宝应启程,继续了书剑飘零的生涯。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白田马上闻莺》)。就这样,李白结束了第二次“烟花三月”之行。在宝应的几个月,与其说是到宝应旅游,倒不若说他是在蛰伏,将宝应视作困境中的安居之所。

作者简介:

业余钻故纸堆,写新文章。著有《扬州百家姓》。

《扬州晚报》版面

编辑:华丽

审核:杜强  王垄

关键词: